2020年2月15日 星期六

2020_新竹~大混山 李棟山


2020_0203_大混山 李棟山

李棟山 海拔1,914公尺 一等三角點 位於新竹縣尖石鄉 小百岳 
大混山 海拔1,541公尺 三等三角點 NO. 6720 位於新竹縣尖石鄉

我的路線:
凌空廊道登山口 大混山 李崠山

前言:
120縣道轉竹60鄉道,經那羅社區後岔路轉左,那羅至煤源的聯絡道路,路面不寬尚可會車,蜿蜒上山過5K不久,看到大棟山登山口指標,即可路邊停車,也可再上行200公尺,停在凌空廊道的停車格。

(08:40)
凌空廊道那羅煤源聯絡道的制高點,海拔1,220公尺,設有涼亭、觀景台及停車格。

凌空廊道對照導覽圖,先找到李棟山的位置,山形雖不怎麼搶眼,卻是尖石山區很重要的一座山,也是今天的目的地。

左側則是氣勢恢宏的內鳥嘴山,也是凌空廊道上展望的焦點。

左下方的建築物,是數碼天空景觀餐廳,園區裡的山櫻姹紫嫣紅。

山谷間的煤源部落,前往八五山120縣道和那羅煤源聯絡道在山谷間交會。

凌空廊道上有一座觀景涼亭,西側有樹林,展望並不佳。

觀景涼亭旁另有一條步道,桃園鐮刀登山隊開拓的煤源山登山步道,全線暢通約60分鐘。
(09:02)
李棟山的登山口在凌空廊道南邊的聯絡道旁,由產業道路啟登

產業道路先經過一片桂竹林後,步道轉為竹林山徑。

循稜而行,雜林稜線旁多玉山紫金牛九節木木薑子矮灌叢。

續接竹林、雜木灌叢的混合林,步道上見黑水管。

幽靜森林裡,陽光穿透林梢,灑落點點光斑。

底層的植被茂密蔥綠,光束在林隙間游移閃爍著。

落葉遍地的森林,沿途皆綁有步條,是辨識步徑的重要指標。

右下岔路往牛欄坑山道下山,出竹60鄉道,取左側稜線步徑上行。

闊葉根節蘭翹距根節蘭),雖然是森林中常見的地生蘭,每回偶遇,還是驚喜,回程中,在竹林裡也發現不少開花的植株

巨石堆疊,林木深深,步徑崎嶇於岩塊間上下,較不易通行的一段。

發現一截破爛的大型廢鐵管,埋藏在山谷間,疑是日治時期的遺跡。
(10:10)
平緩的步徑旁有疊石,左側林間綁有步條,是前往大混山的岔路口。

大混山觀景台位於疊石右側的懸崖邊,近端是魯壁山東穗山,最遠可看到大霸群峰
(10:14)
岔路左上,不久即抵大混山,山頭腹地平坦寬敞,好休息,四周林木密布環繞,無展望。

大混山,海拔1,541公尺,有一顆三等三角點,是李棟山向西延伸的山稜高點。

山頭北側有步徑下大混山,會接上疊石直行往李棟山的步徑,無需原路折返。

步道旁的駁坎是大岡分遣所遺址,日治時期曾在李棟山西側的隘勇線上設置五處分遣所。

明顯的石階則是隘勇線上的隘路遺跡,登山步道大致是走在日治時期隘路上。

第二處岔路,取左岔的直行緩徑,右岔的上稜山徑,等回程時再走。

制高平台山頭,散見砌石駁坎,疑是金子分遣所遺址。


在北側的林隙間,可以眺望內鳥嘴山,是泰雅族的傳統聖域,稱之北德拉曼(ptlaman)

步道旁的矮駁坎,是否為佐藤分遣所遺跡,或是其他的隘路設施?

出現台灣杜鵑林,這裡的原生杜鵑林長得蠻挺直的。

進入柳杉造林,筆直的柳杉,除了地面的枯枝落葉外,視野上格外的清新舒服。
(11:10)
柳杉林裡一截半環形的疊石牆垣,可能是給水分遣所遺址。

筆直的柳杉林,林下植被不多,森林清爽靜謐。

柳杉林裡步道舒坦,沿途緩上,仰望林梢,太陽在林隙間大玩躲貓貓。
(11:24)
兩層疊石的駁坎石牆,工事堅固頗具規模,可能是八五山分遣所遺址。

柳杉林後又見杜鵑純林,稜線及山坡全是密集的台灣杜鵑

小山頭附近除了杜鵑林外,常伴隨有箭竹叢的生長。

密集幽深台灣杜鵑林枝幹分歧景象雜亂,底層堆滿枯枝落葉,林相單調而少植被。

仰觀台灣杜鵑林,春天來時枝繁葉茂,可能會感受到黑森林的氛圍。

下鞍部,三見岔路,一路走來共計三段岔路,上山一律先取左線,下山時再改走右線。

左上坡路,路過巡查渡邊要墓碑,遇另一左岔路,是通往內鳥嘴山的步徑,續行上坡路。

緩稜處,日軍曾在附近佈防太田山砲臺,在第二次李棟山事件中曾被泰雅族原住民攻陷奪取。

最後一段的陡坡路,步徑清晰,雜木密集,離李棟山已不遠了。
(12:34)
在綠籬照牆後方見李棟山古堡,城門保存相當完整,曾有佐久間左馬太的題字。

古堡中央立著李棟山一等三角點基石,及頭前溪水源保護區界柱,李棟山大漢溪油羅溪頭前溪上游)的分水嶺,附近山區全是泰雅族的傳統領域。


李棟山古堡日治時期的砲臺堡壘,並建置李棟山監督所,目前被新竹縣府列為縣定古蹟,除了完整的城牆格局外,古堡內已空無一物。

在基石附近種了一株楓香,既然古堡已列為古蹟,小樹或許也要被砍除。


古堡外的指標樁,距離登山口2031公尺,指的是馬美產業道路4.6K處的登山口。

古堡下方的岔路口,停放兩輛越野機車,有一處基地台正在林間建置中。

從樹枝縫隙間,看見工人正在基地台施工,忙碌吆喝著。

古堡外牆森冷,易守難攻,斑駁的牆面上攀附著爬藤,讓人撫今追昔,特別具有歷史感。

凸出的棱堡,是重要的防禦要塞,李棟山古堡在水泥牆上再砌一道磚牆,提升防禦高度。

繞行古堡一圈,東北外牆攀爬蔓藤,東南外牆附著青苔,在那劍拔弩張的歲月裡,牆垣阻絕敵我,區隔攻防,空氣中嗅得出肅殺的氛圍。

古堡輪廓大致呈菱形,在東西二角落外掛二個棱堡,由棱堡高處俯瞰古堡的內部空間。

西棱堡裡廣角度的銃眼(射口),有效增強防禦能力,這樣的堡壘,在台灣絕無僅有,也為鎮壓泰雅族留下見證。

東棱堡上方的磚牆,風化剝落的特別嚴重,可能是磚塊燒製的品質不佳。

攻防的歲月已逝去,固若金湯的堡壘,爬藤竟悄悄的由銃眼鑽入古堡。


內牆上爬滿台灣懸鉤子,牆垣上高大的牆頭草,不知該倒向哪邊?
(13:40)
休息過後,原路折返,循稜而下,步徑多樹根

雜林落葉堆裡,青剛櫟的小堅果掉滿地。

有三段岔路,下山改走左線(上山時的右線),也好比較兩條路線的差異。

第一段左岔是凹谷路,厚厚的落葉層,下坡特別鬆軟,比起右岔的上稜路,要好走多了。

疏果海桐,小枝纖細,蒴果具長梗,球形先端尖突,成熟後三瓣裂,露出鮮紅色種子

玉山肺形草,長橢圓形的漿果,成熟時暗紅色,留有殘存的花冠,纏繞在森林裡小灌木上

波氏星蕨,葉長披針形,波浪緣,著生在林下潮濕的樹幹上

岔路相接後,取左上,遇一小岔路,寫著宇老20.2K登山口,要小心別誤走。

無刺伏牛花,二叉分枝,葉對生,線狀披針形,花腋生,萼筒先端4裂,呈淡綠色

無刺伏牛花,小灌木,核果紅色,玲瓏秀氣,相當討喜

稜線上是台灣杜鵑林,稜線下則有大片的柳杉造林。

台灣杜鵑開裂的蒴果宿存枝頭,像是一朵朵盛開的木質花

阿里山茵芋

柳杉林裡霧嵐瀰漫,彷彿仙境般的飄渺。

伏牛花,和無刺伏牛花相較,就會發現伏牛花尖銳的長刺,挺嚇人的

硃砂根,紅通通的果實,妝點步徑兩旁,數量超多
(14:35)
在分遣所遺址的的疊石矮牆上休息片刻。

霧鎖森林,天色灰暗,能見度不佳,還好步徑依然清晰。

薄葉柃木

屯鹿紫金牛

第二段左岔是上稜路,步徑偏窄且多樹木,顯然右岔較為平緩好走。

第三段左岔是凹谷路,步徑平緩,右岔是往大混山的上稜路。

凹谷路是主要步徑,景觀自然,林相優美,寬坦處有營火痕跡
(15:23)
通過牛欄坑山岔路,霧雨滴滴答答的打在樹冠層上,也打消了續走牛欄坑山的念頭。

墨點櫻桃的新葉紅嫩

山桂花腋生,不具桂花香

進入竹林前有一棵巨木,可說是今日路程上最粗壯的樹木。

竹林裡沒有樹冠層的遮蔽,明顯感受雨勢變大,得走快一點。
(16:00)
出產業道路,細雨紛紛,霧氣蒙蒙,換掉濕衣裳,即刻下山回家。


後記:
1. 前往凌空廊道除了由竹60鄉道轉那羅至煤源聯絡道外,也可直行120縣道,前往八五山,再轉那羅至煤源聯絡道,可參考數碼天空景觀餐廳的指標。
2. 李棟山又名李崠山,日治時期在山頭建築城堡,即為李棟山古堡,新竹縣政府列為縣定古蹟(2003年),禁止攀爬、露營,並以泰雅族語「TAPUNG古堡」登錄為古蹟名稱。
3. 日治時期(1912年)的五年理蕃計畫中,為了鎮壓尖石山區的泰雅族原住民,曾在李棟山西稜闢建隘勇線,沿線設置隘路、隘寮,構築大岡、金子、佐藤、給水、八五山、五處隘勇分遣所,並於李棟山設置了「李崠隘勇監督所」。
4. 分遣所是巡查、巡查補的宿舍,日治時期的警察稱為「巡查」,「巡查補」為比「巡查」次一級的職稱。
5. 由凌空廊道經大混山走李棟山,來回約10公里多,落差約700公尺。

我的足跡:



Google地圖:


Google Earth

參考資料:

延伸網頁:

沒有留言: